• 石库
  • 企业
  • 市场
  • 物流
  • 供求
  • 特价
  • 百科
直达
识图
正在上传图片,请稍后...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-8855-126
石库
直达
识图
正在上传图片,请稍后...
400-8855-126
首页石材新闻石业新闻应汉军:自是石雕第一痴
新闻类别
MORE+相关推荐
MORE+企业推荐

应汉军:自是石雕第一痴

石业新闻 | 2019-04-29 11:47:24 | 来源:嵊州新闻网 作者:裘冬梅 | 浏览:715

      没拜过师,没学过艺,有的只是对石雕深入骨子里的“痴”。因为“痴”,从25岁那年起,应汉军就凭着一块石头、一把榔头、一支凿子,开启了他的传统石雕生涯。


  岁月如梭。30年了,曾经的苍岩石雕师傅已先后谢世。只有应汉军,还固守他的石雕梦,日复一日游离在石头与雕刻之间。



  精雕细琢


  1976年,17岁的应汉军初中毕业。“学一门手艺,从此衣食无忧”,像所有年轻人一样,应汉军顺从父母的意愿,去学了泥水匠。做泥水匠的日子里,应汉军总是开小差:他老是跑出去看一些老房子上的石窗石雕,看上面的人物动物和花卉雕刻,一看就是大半天。


  这样的状态当然不适合做泥水匠。


  糊里糊涂做了几年后,应汉军改行了,他去收古董。收古董的时候,会收到许多古玩古字画,及一些木雕石雕用品。这很对应汉军的胃口。他从小喜欢画画,一切跟图案有关的东西,他都喜欢。有时,实在情不自禁了,他就随手拿起一张废弃的纸头和一支铅笔,把那物件画下来,然后独自陶醉。而在他所有的喜好里,他最喜欢的是石雕。这种冰凉而坚硬的材质,常常让他产生此身不知在何处的恍惚感。


  25岁那年,他去甘霖镇苍岩村买了一块青石,一把榔头、一支凿子,开始进行创作。他的第一件作品是《财神》。动手前,应汉军先是在纸上画了N张财神肖像。在得到家人朋友众口一致的赞誉后,他又在石头上勾勒了粗图,依着勾图再进行细细雕琢。


  从早到晚,起早摸黑,除了吃饭睡觉,应汉军就呆在院子一隅的小工棚里。一个星期后,应汉军双手捧着《财神》重见天日。那是一个栩栩如生的财神,一个比雕在老台门屋里的门柱还要神形兼具的财神。


  第一次成功,让应汉军大受鼓舞。没有师傅,没学过石雕手艺,他照样也能雕出作品来。而更让他大受鼓舞的是,他的《财神》在半个月后,就被一个台湾客商以6千元的高价买走了。


  6千元!在30年前的1980年代,是一笔多么大的财富!


  石雕,既让他享受到了艺术上的快乐,也让他收获了丰厚的物质回报。


  此后,他游走四方,看古老的石雕手艺,采买优质的石材,潜心潜意于石雕世界。



  天衣无缝修补匠


  应汉军很少与外界打交道。他只知道一天到晚在作坊里精雕细琢。不雕的日子,他就跑出去看石雕作品。看到心仪的作品,即便是“残”,也会买下来给予修补,或看样再复制一个。很多石雕作品,已被风雨侵蚀得面目全非,应汉军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流失在风中。


  有一回,应汉军去一个朋友家玩,看见他家院子里摆放着一张破损的花几,材质是细蜂窝的。无论线条还是图案,看着都让人舒服。如果不挽救,它就会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。


  好东西,不能让它消失。于是,这张独一无二的花几,应汉军带了回来。细细察看,慢慢揣摩后,他采来细蜂窝石,依着原来的模样,重新做了几张,让它得以传承。


  去年,应汉军去外地古玩市场看到一对梅花形石凳,但是梅花枝干、花苞,枝上的喜鹊都残缺了。梅花凳被放在藏家的角落里,落寞而沧桑。见到那对梅花凳时,应汉军眼前一亮,那是一对清中期的石凳呀,境况却是如此凄凉。


  应汉军当即花了1.8万元钱买下了梅花凳。那摊主乐得笑哈哈的,应汉军嘴上没笑出声来,内心也是乐滋滋的。


  海枯石烂,是一个形容爱情忠贞不渝的词。海会不会枯,应汉军不知道,但石头真的会烂。石头的烂就是风化,在日晒风吹下被侵蚀。


  这对梅花凳,如果不是应汉军凑巧撞见,那真的要石烂了,而世上就没了这对梅花凳。有时,人和物之间要讲究缘分。


  回来后,他花了近一个月时间,把梅花凳慢慢补起来。就像补衣服补鞋子一样,补得天衣无缝。


  这对梅花凳修补好后,就有人出8万元的高价向应汉军购买。应汉军拒绝了。艺术无价,不是所有的艺术品,都是用来出售的。


  这么多年过去,修了多少石雕石刻,应汉军自己也数不清了。他只是觉得自己有义务让这些残破的古物得以重生。



  人间自有痴如斯


  应汉军迷石雕,怎一个“痴”字了得。


  雕石头时,粉尘太多。粉尘吸进嘴巴里,像石头堵在应汉军的喉咙和肺部里。有人劝他,如今的设备先进了,有些活其实可以让机器来替代。应汉军摇摇头。他说,用凿子凿出来、用榔头敲出来的石雕,才有金石味、有艺气、有雅气。他要求所有的作品都是纯手工制作。


  从事石雕30年来,他一直躲在自己的作坊里雕琢。他对自己最大的犒劳,一是歇下来的时候,画几张图画,自我欣赏;二是到外面走走看看,看到喜欢的石雕,就买回家。


  2012年,应汉军和几个朋友去宁波“淘宝”,边走边看,视线突然被一幅石雕屏风吸引住。那是一幅叫“明月庭隅”的作品,长5.6米,高2.3米,图案是和合二仙,八仙过海,百子图,封神榜及郭子仪拜寿等题材,工艺水准极高。


  看到这件作品,应汉军的脚步似乎被“502”胶水胶住了。最后他不惜重金,把它买了回来。一有空,他就站在这件作品前细细揣摩……嵊州“溪山第一楼石雕”作品创作于清朝中期,上面有很多博古图案,如吉祥如意,岁岁平安等,可谓近代石雕之精品。可惜,东面和西面的照壁有很多已经开始风化了。再过几十年,也许这些图案将慢慢消逝。这些作品融合了多少老艺人的手艺和才华,融合了多少老匠人的心血和汗水!应汉军的心在那一刻不可遏止地痛了起来。他要把溪山第一楼的石雕作品完完整整复制出来。


  当然,溪山第一楼的石雕作品不是那么容易复制的。首先是材料的问题,材料要选好;新昌西坑石的石质好,颜色绿莹莹的,做出来的作品比较细腻耐看,应汉军就去新昌拉了整批材料回来。其次是雕得活灵活现,那就要考验应汉军的手艺了。


  作品开始创作初期,为了雕一个金蟾头,他和朋友周汉城一连跑了3趟。前几趟都是用相机从前后左右四个角度拍的,因为须仰视,拍出来的效果总是不如意。最后一趟,周汉城又用摩托车载他前去。为了拍得形象逼真,周汉城就让他站在摩托车上拍摄。相机在拍,可是如此近距离地观看,应汉军还是让细节给深深感动了。他久久站在摩托车上,连周汉城在下面喊他也没听到,直至周汉城按响了摩托车喇叭。


  这些作品,应汉军预计花5年时间完成。只是,找上门来的活儿太多,也许要6年7年后才能完成。



  为得石雕得传承


  应汉军这样全心全意沉湎于石雕,一方面是因为痴爱,另一方面也想为几近失传的石雕留下一些东西。他一直想带徒弟,但石雕太辛苦啦,谁愿意来学?


  为此,应汉军让在市区办美术培训班的儿子应见江回到家里,跟他学石雕。


  但还是太辛苦。儿子不太愿意如此耗费精力。于是折中。儿子跟父亲学雕一些小件,比如一些小花小草的雕刻,再比如一些石雕的砚台之类。


  不过,柳暗花明。应见江的石雕古砚台竟然很受市场青睐。他还参加了全国古砚台的一些大型展览会,在圈内名气很大。


  只是传承还是个问题。岁月不饶人,这两年应汉军已经越来越感觉体力大不如从前。他得跟时间赛跑,抓紧创作一些大型作品出来。


  30年来,应汉军已经收藏了一些自己创作的经典之作。《双龙福寿》《闻香识梅》《墟里人家》等10多件作品。他有个打算,就是把老房子拆倒重建,把这些石雕作品都镶嵌在房子里,让房子成为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馆。


  他说,嵊州石文化曾经如此辉煌,他这位石雕人无所求无所欲,只想让石文化传承下去。

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注明"来源:石材宝或福建石业或scbstone.com" 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本网站,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scbstone.com。
2、本文章内容(含图片或视频及音频)由网络、报刊、新闻等整理而成,文章所述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,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转载是为了更好的传播行业资讯,不涉及盈利问题,版权或图片归原作者所有,本平台为非盈利平台,如有涉及侵权之嫌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